擺盤、填土、澆水、撒種、蓋土……只需一分鐘,一個秧盤就快速制成。2月19日,在福建省浦城縣臨江鎮(zhèn)水東村黃燈壟種植基地的育秧控溫大棚內,全自動育秧機運轉不停,基地工作人員正在再生稻育秧流水線上作業(yè)。一旁,浦城縣供電公司員工幫助檢查溫控大棚里的智能噴灌用電設施。
“苗好一半谷,秧好半年稻”。水稻育秧是豐產(chǎn)豐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浦城縣是全國產(chǎn)糧大縣,有“福建糧倉”的美譽。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期,浦城縣再生稻育秧工作全面展開,全縣30余個大規(guī)模育秧基地全部開始利用電氣化設備育秧。
黃燈壟種植基地的智慧大棚占地30余畝,可滿足5000畝稻田的育秧需求。“春節(jié)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們就全面巡檢了為供區(qū)內育秧基地的育秧生產(chǎn)線、溫控大棚等供電的線路及設備,及時消除用電隱患。”浦城縣供電公司營銷部負責人介紹。該公司還組織員工針對供區(qū)內各育秧基地涉及的10千伏線路開展無人機巡檢,全面掌握供電設備的運行狀態(tài)。
“通過流水線集中控溫、控濕、調節(jié)光照時長,電氣化育秧能夠節(jié)省60%的人力、降低20%的能耗,育秧效率比以前提高10倍。”黃燈壟種植基地負責人馬芳華說,“水稻育秧對溫度、濕度、水分的精準控制要求非常高,我們的智慧大棚需要穩(wěn)定的電力供應。供電員工定期幫我們檢查用電設施,為育秧和后續(xù)春耕提供了保障。”
一個月前,黃燈壟種植基地擴建五個智能化育秧大棚,增加了電動噴淋、自動溫控等設備,原有的電能表不能滿足增加的用電負荷的需求。馬芳華撥通了浦城縣供電公司臨江供電所副所長林鴻輝的電話。在林鴻輝的現(xiàn)場幫助下,馬芳華通過“網(wǎng)上國網(wǎng)”APP提交了辦電申請。當天,臨江供電所員工為基地新裝了一塊三相電能表。第二天,新建大棚便通上了動力電。
為保障農(nóng)戶可靠用電,浦城縣供電公司采取“線上+線下”供電服務模式,全程助力春耕育秧:線上,指導客戶通過“網(wǎng)上國網(wǎng)”APP辦理新裝、增容或變更用電類別等業(yè)務,讓客戶足不出戶辦電;線下,組織15支春耕保電服務隊,特巡涉及春耕、育秧的用電設備。該公司還結合地域種植特點,依托“村網(wǎng)共建”電力便民服務點建立覆蓋全縣各村的春耕保電服務網(wǎng)絡,安排駐點人員提前走訪摸排,梳理供區(qū)內種植戶的育秧情況,將供電服務送上門。(張顯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