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什么?是沸騰的熱血,是激揚的豪情,是不被年齡定義,是一路向前無所畏懼?!扒啻汉?,永遠是美好的?!?/p>
在浙能錦江環(huán)境有這樣一群有志青年,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在自己所深愛的崗位,深稽博考,漫漫求索,以磨礪擦亮青春底色,用奮斗守護綠水青山。
今天讓我們一起聆聽青春的聲音
錚錚誓言
落地有聲
拳拳初心
承諾前行
看!
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龐
一個個奮斗拼搏的身影……
畢英雄,人如其名,是一名英雄工人。工作中,他一直秉承著從設備的每一顆螺絲釘入手,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做到“精”“細”“準”“廣”。他是同事心目中的“鍋爐一哥”,再難的問題,只要有他在,都能迎刃而解,猶如砍瓜切菜般簡單。
他總是能一針見血發(fā)現問題所在。2022年7月畢英雄到兄弟電廠幫扶,當時兄弟電廠鍋爐負荷較低,經過與現場運行人員交流,發(fā)現因盲目操作,無法保證垃圾完全燃盡,他依據工況,科學改變原有運行模式,經過他的幫扶指導后,兄弟電廠鍋爐負荷提升了2t/h。
他說,公司處處都是他的戰(zhàn)場。鍋爐車間揮汗如雨巡設備,辦公室里伏案苦干做計劃,宿舍樓里忙里偷閑學知識。從機械臂清灰試驗的推進,到濃水回噴管的改造,再到環(huán)保物料的大幅下降,他將降本增效落到實處。夜間12點,還能看到他在爐膛打焦的身影。
在電廠,有一群頭戴藍帽的“藍精靈”,他們分散在廠區(qū)的任何地方,帶著自己的工具包出現在每一個你意想不到的位置,這就是電廠檢修班組。年輕小伙子李戰(zhàn)煒就是其中一員。
工作中,善于思考的他向來是班組的堅強后盾。人少活重時有他,完成啃難下口的任務時有他,甚至在節(jié)能減耗、減少耗材上,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提到李戰(zhàn)煒,就不得不提他的“硬核”巡檢。在檢修班組高強度、大負荷的工作下,他依然對檢修巡檢這件事保持絕對的嚴謹。他說:“巡檢絕不是走馬觀花,區(qū)域內的設備只有早發(fā)現、早防御,才能從根本上節(jié)約時間成本、節(jié)約耗材成本,才能更好響應高效工作安全生產的口號?!辈还庠诔R?guī)巡檢中他檢查的格外認真,在檢修班組輪流值班的夜晚,他更是慎之又慎。
白天檢修班工作節(jié)奏緊湊,相對不忙的夜班,就是他深入巡檢設備的最佳時機。每個值夜,只要沒有夜間緊急搶修任務,他都會對車間設備進行詳細巡檢,大到一套機組,小到一個門閥一顆螺帽,甚至連車間里破損的板材都是他觀察許久的對象,常常一個夜間巡邏就會花上兩三個小時。這樣仔細的檢查,往往會在他腦海形成一個“事件簿”,短期內將可能用到的各種所需所耗,一樣不落地都寫在“事件簿”上,哪種倉庫有,哪種倉庫沒有,哪種可以用別的替代,他如數家珍。有人戲說:“檢修庫里有啥,他比住里面的蚊子都清楚?!?/p>
三十出頭的宿龍昌,中等身材,年輕質樸的臉上透著一股精干和堅毅,黑亮的眼睛中流露著聰明和睿智,言語不多,但特別愛鉆研。鍋爐值班員出身的他,只要是鍋爐專業(yè)方面的問題,說起來總是頭頭是道。入職11年,他從鍋爐值班員做起,值長、總值長一步一個腳印走到現在。運行人員調配、技術培訓、測算生產任務和環(huán)保指標都是他每天要想的事,深入生產現場查系統(tǒng)、找缺陷,和檢修人員一起研究、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和技術難題,多次帶領大家進行鍋爐大修技改工作。
每年的鍋爐大、中修是他最忙碌的時候,嚴把質量、安全關,對施工中不符合質量要求的工作責令其返工,直到符合質量要求為止。三十出頭的年輕小伙,臉上總是掛滿了灰塵,常常深入生產現場及時發(fā)現并消除設備隱患。
就是這樣,常年如一日默默堅守,他勤奮、敬業(yè),在不斷開拓中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著自己,每天都精心呵護著4臺鍋爐安全穩(wěn)定運行。作為一名總值長,他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跡,也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講的每一句話既平凡又普通,但他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工作態(tài)度去影響和感染每一個人。
李胤,是唐山垃圾發(fā)電廠遷西資源化項目負責人,擔負著資源化項目設備運轉、垃圾轉運并負責外圍協(xié)調等工作。2023年五一前夕,李胤被遷西縣住建局評為“最美城市美容師”。
自擔任資源化項目負責人以來,為了掌握垃圾轉運實際情況,他每天都會到垃圾壓縮現場,記錄垃圾車壓實、泊位等每一項工作,了解垃圾轉運量變化、轉運設備運轉情況以及車容車貌整體狀況,目前遷西資源化項目已經投入使用2年,日處理能力300噸。
作為新時期的轉運工人,疫情封控期間,李胤舍小家為大家,帶領項目工作人員24小時“連軸轉”。應對交通管制等實際問題,他多方協(xié)調用最快的速度申請辦理了遷西縣至豐潤區(qū)的車輛通行證,使遷西資源化項目的垃圾能夠及時運送到唐山垃圾發(fā)電廠。從最基礎的轉運生活垃圾,拓展至保障方艙接種點等涉疫垃圾及生活垃圾轉運,讓涉疫垃圾最快時間進廠,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接觸及感染的風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