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氣氛還未散盡,但是為了加快實現“雙碳”目標,加強建設適應可再生能源深度利用的電網體系,多地紛紛抓緊落實電網投資計劃,多項重點工程建設已經鋪開。
重點工程均已進入施工狀態(tài)
最近一周,在浙江,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N7554號塔位下的張力機開始轟鳴;在江蘇,白鶴灘入蘇直流虞城換流站工程及白鶴灘配套工程等基建項目開始復工;在福建,閩粵聯網工程現場的作業(yè)人員正在全力施工,以期工程早日建成投運……
上海證券報記者發(fā)現,上述這些工程均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網”)今年1月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中提出的2022年度重點工程。
根據相關計劃,白鶴灘-江蘇特高壓工程和閩粵聯網工程將在今年建成投運。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工程建設也將在今年全力推進。除此以外,國家電網還將在年內爭取武漢-南昌、金上-湖北、川渝聯網等3條特高壓工程核準和開工。
熟悉國家電網系統(tǒng)的人士對記者表示,隨著服務“雙碳”目標的工作不斷深化,加強電網基礎設施建設越來越受重視。近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fā)的《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加強新型電力系統(tǒng)頂層設計,實現路徑之一是要完善適應可再生能源局域深度利用和廣域輸送的電網體系。此外,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今年1月也公開表態(tài),將發(fā)揮大電網資源優(yōu)化配置作用。推動跨省區(qū)輸電通道加快核準,并盡早開工、盡早投產,有效提升大范圍資源優(yōu)化配置能力。在政策支持下,企業(yè)方面也加快了電網設施建設的步伐。
電網地方公司目標逐漸明確
記者了解到,除了加強清潔能源主干道建設,國家電網今年還計劃因地制宜推進地區(qū)網架優(yōu)化和配電網建設改造,建設堅強智能城市配電網,實施農網鞏固提升工程。加快新型電力系統(tǒng)示范區(qū)建設和以抽水蓄能電站為主的儲能項目建設。
電網計劃投資額也將因此大幅上升。2022年僅國家電網的電網投資就將達5012億元,這是國家電網年度電網投資計劃首次突破5000億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同比增長8.84%。南方電網早前公布“十四五”期間電網投資額預計將達到6700億元,按此推算年均投資額為1340億元,也就是說兩大電網今年電網計劃投資額接近6400億元。
如此龐大的投資額正在被逐步分解。國網浙江電力公司近日透露,2022年浙江電網基建計劃總投資金額400億元,同比增長近三成,增幅為近9年來最大。
特高壓工程將成為2022年浙江電網建設投資重中之重。2022年,國家電網下達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138.93億元,將占浙江年度電網建設投資總額的34.75%。另有129.32億元的電力計劃投資額將用于配電網建設。配電網投資將重點放在適應配電網有源化轉變,提升配電網綜合接納、調控和低碳生態(tài)支撐能力。
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透露,2022年湖北境內將投資327.56億元開展電網建設。湖北方面將加快“五交四直”特高壓骨干網架建設,構建“以特高壓交直流站點為核心、鄂西立體雙層、鄂東分區(qū)組團”的500千伏主網架,進一步優(yōu)化220千伏電網結構,提升全省新能源優(yōu)化配置能力。
國網河北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2022年雄安新區(qū)電網建設將進一步提速,計劃投資20億元以上,將全力推進雄安數字化主動電網建設。另外,“十四五”期間雄安新區(qū)電網計劃建設兩項500千伏輸變電工程。
電力設備企業(yè)有望明顯受益
民生證券電力設備及工控行業(yè)研究員鄧永康認為,特高壓工程作為解決新能源消納的主要措施之一,相關公司未來有望受益于電網投資上升帶來的業(yè)績彈性。智能化、數字化是新型電力系統(tǒng)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將成為“十四五”電網重點投資環(huán)節(jié),相關設備需求將顯著提升。低壓電器、綜合能源服務、工控等行業(yè)景氣度也有望提升。
電力設備主流生產企業(yè)許繼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新型電力系統(tǒng)的推進,未來新能源的廣泛接入將呈現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態(tài)勢。在集中式新能源發(fā)電方面,公司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儲能相關產品、風電、變電站相關產品有望受益。在分布式發(fā)電方面,公司智能融合終端、磁控開關、微網系統(tǒng)解決方案、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等產品滿足配電網智能化、區(qū)域自治、快速響應等要求,將支撐新型電力系統(tǒng)構建。
威勝信息近期接受機構調研時表示,隨著國家能源轉型和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物聯網在電網建設、安全管控和數據采集等方面的應用將會更加廣泛,配用電智能化、信息化將會成為未來電網的主要投資方向,公司數字電網核心技術,將助力新型電力系統(tǒng)建設。(王文嫣)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論